6月22日上午,由校心理中心举办的辅导员心理沙龙在教学11楼B138教室举行。本次沙龙邀请了南京邮电大学心理中心主任陆晓花副教授授课,我校各学院心理专项辅导员参加了本次沙龙培训活动。陆晓花指出,共情不是一种同情和思考,是一种从来访者的角度看世界的态度。任何人都有关于人性的认识,即我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他人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人际关系模式往往源于早期母子依恋关系的模式。在安全性的依恋关系中长大的孩子会产生“我是值得被爱的”的自我认识;在焦虑型依恋关系中,由于母亲的态度反差比较大,孩子对爱产生不确定的认知;在回避型依恋关系中,孩子会产生“没有人爱我,我是不值得被爱的”的价值信念。了解来访者早期的依恋关系模式有利于更好的理解来访者出现的各种情绪以及信任感和安全感的缺失。随后,她详细分析了家庭关系中的分离和个体化成长的关系、自由与责任、亲密关系与自我边界、防御机制与个体成长、镜像神经元与共情能力的关系并带领大家进行小组改述练习。
陆教授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亲和的授课风格激发了听课老师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大家纷纷表示在忙碌的工作中,参加心理沙龙进行自我充电,有利于更深入的了解自我,从而更好的处理工作和生活的人和事。
本学期,我校第九期辅导员班主任培训班共举办了5期心理讲座和沙龙,内容包括心理障碍的识别、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减压、后现代叙事理念、共情等主题。通过系列讲座和工作坊的方式,提升了我校学工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促进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营造了全校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氛围。
【返回】 【顶部】 |